laennec世界衛生組織(WHO)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政府表示,巴紐證實爆發小兒麻痺疫情(polio)。在18年前巴紐宣布已無小兒麻痹病例之後,如今該國又在一名孩童身上偵測到病毒。

世衛指出,莫羅貝省(Morobe)有一名6歲男孩下肢虛弱,4月底證實男孩染病,5月再證實他的肢體麻痺情形與小兒麻痺病毒有關。

文章標籤

nouseakquxy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乳癌是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,據最新癌症登記年報指出,國內每年約有1萬1305名新增乳癌患者,乳癌已成為女性的隱形致命殺手,每年的定期篩檢與追蹤很重要,關注自身的健康也顯得格外重要,婦女千萬不要輕忽。

復發與轉移 是癌友最擔心害怕的事

文章標籤

nouseakquxy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33歲吳姓手機配件行老闆每天第一餐就是中午,身高 180公分的他,體重飆到 110多公斤。他因夏天熱狂灌 2000㏄可樂消暑,食量大又愛吃甜,上月底突然暴瘦 10公斤、雙腿無力、發燒,就診發現是十二指腸潰瘍,並且罹患第 2型糖尿病。
台中市台新醫院院長簡伯毅表示,暴飲暴食會加重胰腺的負擔,引起胰腺的損傷,甚至引發糖尿病,正常體質者也應避免暴飲暴食導致胰腺分泌胰島素功能紊亂。

文章標籤

nouseakquxy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年過7旬的老翁騎車發生意外,以致右側第4至6根肋骨的多重性骨折合併肩胛骨骨折,送至林口長庚醫院急診,家屬最初考慮老年人骨折恢復問題,並未進行肋骨骨折手術,但老翁因為肋骨多重性骨折的疼痛劇烈影響呼吸,引起肺部併發症,必須進行插管、送進加護病房持續觀察。最後在取得家屬同意,進行肋骨骨折固定手術,術後一周就大幅改善「連呼吸都痛」的問題,也免除未來恐長期配戴呼吸器或氣切手術的風險。

一般肋骨骨折的傳統作法是不開刀,讓斷裂的肋骨慢慢自行癒合,但在忍受疼痛的過程中,恐產生肺炎或肺部併發症。林口長庚外傷科對肋骨骨折經驗豐富的鄭啟桐醫師說明,老翁在受傷後一周才進行肋骨手術,已產生的肺炎和併發症會較慢復原,而醫學臨床文獻多數建議,若有多重性肋骨骨折導致影響呼吸、骨頭移位,應於72小時進行肋骨固定手術,不僅能避免無法咳痰的肺部併發症,也能降低手術難度和風險性。

文章標籤

nouseakquxy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laennec在心臟、肝臟、腎臟皆無異狀,亦無靜脈血栓等情形的狀況下,卻有長時間有雙腿不對稱腫脹不消,甚至出現小腿脹痛及色素沉澱,小心!可能患有「髂靜脈壓迫症候群」卻不自知。

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嘉修指出,髂靜脈位於骨盆腔中肚臍後靠近脊椎的位置,會產生壓迫是因髂靜脈跟髂動脈有一小段重疊,當年齡老化,動脈可能產生硬化現象、或因骨盆前傾或歪斜時,髂靜脈就可能被壓迫。

文章標籤

nouseakquxy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童年環境會影響男性激素濃度!英國杜倫大學調查359名試驗者的研究發現,童年生長在艱困環境的人,擁有較低的睪固酮,安逸環境下長大的人則睪固酮較高。高濃度的睪固酮會增加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,低濃度睪固酮則導致精神差、生育能力低。研究主持人馬吉德博士表示,這項研究挑戰睪固酮受基因、種族影響的理論,童年環境應納入特定疾病評估項目。

「依據能量投資理論,困難的環境可能充斥較多感染性疾病、缺乏營養。」馬吉德向《獨立報》解釋,因為生長在較差環境的人,需要把能量集中在生存上,並因此而減少分配給生殖的能量,性賀爾蒙自然會降低。生長在安逸環境的人,則可以將能量分配給生殖器官,較易繁衍後代。但馬吉德強調,此項研究內的對象,賀爾蒙濃度沒有低到影響生殖的程度。

文章標籤

nouseakquxy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俄羅斯一名32歲女子眼睛下方有個腫塊,她原先以為只是一般的斑點或青春痘,5天後腫塊卻跑到眼睛上方去,沒想到10天後,她的眼睛不腫了,不過卻變成上唇腫了起來。就醫治療後才得知嚇人真相,原來這些會移動的「腫塊」 竟是活生生的寄生蟲。

俄羅斯醫生在最近的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》發表這個案例。這名俄羅斯女性最初的症狀是在左眼與鼻子間長出非常微小的腫塊,5天後腫塊消失,眼瞼上卻長出像泡泡一樣的隆起,持續長達10天。當她就醫治療時,上嘴唇已經腫成原先的2倍大,且會發癢及發熱。

文章標籤

nouseakquxy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許多青少年睡前愛滑手機,時常一滑好幾個小時停不下來,除了會睡眠不足、影響隔天的學習,還會影響心理健康,出現「身心失衡」的狀況!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引用一項今年1月刊登在國外知名期刊《兒童發展》《Child Developement》》的研究指出,夜間使用手機會影響睡眠,易增加憂鬱情緒、降低自尊與因應能力。

laennec

董氏基金會表示,這項研究歷時4年,是由西澳莫道克大學研究者主持,是首次就夜間使用手機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所進行的長期研究,追蹤1101名13歲到16歲的高中生,觀察青少年手機使用情況與睡眠行為的變化,並比較憂鬱情緒、外化行為、自尊和因應能力的變化。

文章標籤

nouseakquxy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